砖木石生辉
  • {{ play_currtime }} / 13:16

(主题音乐)

(镜头:高天,大地。一滴水,由远而近,切换成滚滚向东的西江。一点绿,由近而远,切换成巍峨连绵的北岭。大绿的底色上,一道雄伟的古建筑宋城墙。宋城墙红色的“朝天门”。推出片名“山水交响•名城咏叹”——微游肇庆)

西江千帆过,桨声激浪花。若把肇庆宋代城墙看作是一部内容丰富历史长剧的浓缩精版,那么在宋城墙的光影感应下,古建筑在名城处处砖木石生辉。

(镜头:西江边的崇禧塔远景。)

城、楼、宫、院、馆、寺、庙、观、塔、阁、桥、亭,以及府第、民居、宗祠等等,在肇庆形成庞大的古代建筑群,各种类型的古建筑星罗棋布,又都有各自的代表作。

(镜头:阅江楼、水月宫、五龙亭、文昌阁等景观。)

坐落在肇庆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守望着西江的“阅江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历代有修缮,名称也屡次更变,明崇祯十四年(1641)始命名“阅江楼”。此楼是典型的南方园林庭院式的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古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镜头:“阅江楼”全貌。)

阅江楼坐北向南,楼房高2层,分东西南北4座。南北两楼为歇山顶,东西两楼为卷棚顶,楼与楼间建有回廊小阁,相互衔接,各楼之间可以全部贯通,组成四合院式的整体建筑。500年来不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写下许多想象雄奇的诗篇。

(镜头:“阅江楼”内部结构。楼内的部分文物。)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肇庆成立,阅江楼为独立团驻地和活动地点之一。1959年,该楼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朱德为纪念馆名题了横匾。1962年阅江楼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镜头:阅江楼正面台阶。朱德题字的“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横匾。)

德庆学宫,又称“孔庙”,位于现德城镇朝阳路,是古代学子读书的地方,始建于宋祥符四年(1011年),这座古建筑群由大成殿等组成,占地面积八千多平方米。

(镜头:德庆学宫全景。)

大成殿设计者,独辟蹊径,打破了传统厅堂那种"八柱撑空"的木梁架,采用"四柱不顶"的独特形式:在殿梁架不砌上露明藻,左右次间各减两根内檐柱,明间正中只竖四根不到顶的圆林金柱,柱顶上横架座斗枋,安放四朵类似溜金的斗拱,以承托着压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天花板上再立园柱以支撑正梁;在山墙上和前后檐柱的柱头上。承托着下檐的重叠起来的斗拱。殿身的梁架则用大鹿结构法。

这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免受雷击,采用消除电学上称为"跨步电压"危险的一种独特设计,又可防洪、防蛀。

(镜头:德庆学宫大成殿四柱不顶的具体建筑特色。)

德庆学宫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是古代典型的、不可多得的岭南建筑佳品,是广东省唯一现存的宋元两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受到我国古建筑学家的高度评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誉为"国之瑰宝"。

(镜头:人们走进德庆学宫,走进大成殿,有讲解员为参观的游人讲解。)

在德庆县悦城镇有一座面临西江的“龙母庙”,始建于秦汉时期,历经多次修复,现有的龙母庙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这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岭南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此建筑的砖雕艺术极具特色,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齐名为"岭南古建筑三瑰宝"。

(镜头:龙母庙外部全貌。)

“龙母庙”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香亭、正殿、两庑、妆楼、行宫,庙侧有龙母坟等。庙内殿中有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石雕、砖雕、木、灰雕技艺精湛,陶塑、壁画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山门和香亭的蟠龙花岗岩石柱,全部采用深雕和部分透雕工艺,盘旋而上的玉龙,口中的龙珠滚动自如却不能取出,实属岭南清代柱之上品。同时,建筑艺术上别具一格的防雷、防水、防虫技术也堪称一绝。龙母祖庙重已经历了上百年风雨雷电的考验,至今瓦不漏,墙不裂,柱不弯,地不陷。庙内的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水磨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岩石板铺设,每逢水淹过后,别处淤泥淹膝,庙内稍作清扫地面便干净如故。

龙母祖庙具有"神"、"绝"、"巧"、"灵"四大特点,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镜头:龙母庙砖、木、石建筑。)

 “大梁宫”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扶学村。始建于唐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大梁宫大殿砖木结构,单檐布瓦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五间,通面宽15.48米、通进深14.8米,建筑面积229.1平方米。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木构架,采用月梁、叉手等早期做法。五架梁为抬梁式,七架梁及椽栿为穿斗式。七架椽屋前后乳栿用五柱结构,檐柱出一丁头栱承挑檐檩,各梁节点置如意斗栱承托,平梁上设叉手,下金檩等构件设有托脚,木梁均砍杀,为月梁形制,木柱两端略有收杀,柱础为覆莲式样。

(镜头:封开大梁宫全貌。大梁宫大殿内部结构的具体做法画面。)

大梁宫大殿是岭南地区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梁架结构建筑,其平面柱网用加柱造,四条主柱不到地,极为罕见。大殿心间面宽达6.97米,为岭南殿堂、厅堂建筑之冠,古建筑瑰宝,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镜头:专家学者在大梁宫考察时的情景。)

“宝林古寺”位于四会柑榄村内。该寺祀阮公佛,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该寺占地面积1134平方米,相传是为木石、青砖结构。寺庙分山门、前殿、正殿和后殿,深四进,左右两侧辅以厢房、小巷及前后小门等,互相连成一体。主建筑为硬山顶结构,出檐平缓,形制古朴,在二、三进院落中建有仿宋代特点的“承露”,建筑特点颇为奇异。

(镜头:四会“宝林古寺”外部全貌、内部结构以及其特点。)

“三元塔”位于德庆县城东南面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塔呈八角形,高九层,厚三米,塔身砖砌。八尊石雕的托塔力士各自坚守在塔脚八个方位。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塔的几何线条都十分匀称。三元塔内部结构严密,以“永新不旧”的特色闻名于世。传说批荡塔身时,工匠按照“永新不旧”的要求,先后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两的名贵朱砂灰浆,因此外观历久永新。

(镜头:德庆“三元塔”全塔外貌、内部结构。墙面特写。)

肇庆端州区西江段两岸,巍然耸立四座古塔,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游西江时留有“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诗句。“四塔”就是指西江北岸的祟禧塔、元魁塔和西江南岸的文明塔、巽峰塔。这四塔隔江相峙,均建于明代,为楼阁式砖石风水塔。

(镜头:崇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巽峰塔四塔对峙的西江江景。)

“文昌书院”又名“文昌阁”,位于怀集县城东的绥江北岸,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文昌阁高25米,平面六角,系五层楼阁式砖宝塔,各层均用菱角砖叠涩出檐,檐下绘花纹图案及灰塑莲花瓣纹饰,塔顶六角脊檐装有卷草翘手,最顶端为葫芦形塔刹。文昌阁是塔院合一的颇具特色的古建筑。

(镜头:绥江。绥江岸边的文昌阁外景、内部结构,建筑特色。)

封开平岗村,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秦新桥”,据《封川县志》载:“嘉靖十二年邑人陈时用等人募缘修建。”清嘉靖年间重建。桥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涵盖全桥的桥屋。桥屋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屋架为抬梁式,梁架结点用驼峰。该桥的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特点鲜明,桥下部分保留了唐宋时期木结构梁柱及桥梁的古制,十分珍贵,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镜头:“秦新桥”的全貌。)

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榜上有名的德庆武垄古村,始建于明末。武垄村的“大耳镬”房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这种建筑很有特点。镬耳,像古代官帽的两耳。在明清前后的广府民居中,通常是出了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如今,武垄村中现存保护完好的古民居20余座,均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古建筑群,而“镬头耳朝天,青砖山墙红瓦顶”的古镬耳屋则成了村野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镜头:德庆武垄古村的大耳镬屋的全貌及特色。)

在高要白诸镇布院村有一座建于1933年的碉楼“利贞堂”。在每层5米多高、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空间里,均有罗马石柱、欧式雕塑和圆门,且都不相同。引人耳目的是四角布满枪孔的碉堡和护栏上每隔七八十公分就有一个的射击孔。以及每层楼都设有的控制下一层大厅的射击点,还有厚约50厘米到70厘米的外墙,构成了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当年 “西江首富”陈锡昌博采众长,于村中建造起了这座碉楼,多年后,竟成了一种建筑艺术,博得了“五邑碉楼立田野,白诸归来不看楼。”的美誉。

(镜头:高要白诸镇布院村的“利贞堂”外景、内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