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永留长
  • {{ play_currtime }} / 14:24

(主题音乐)

(镜头:高天,大地。一滴水,由远而近,切换成滚滚向东的西江。一点绿,由近而远,切换成巍峨连绵的北岭。大绿的底色上,一道雄伟的古建筑宋城墙。宋城墙红色的“朝天门”。推出片名“山水交响•名城咏叹”——微游肇庆)

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是有情绪的,高兴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就会吟诗咏歌,直至“手舞足蹈”。

(镜头:在大山的背景下,展现一本《诗经》。)

长期以来,黎民百姓敬重山川河流、土地森林、粮食牲畜,特地用自己创作的歌舞形式表达心中的情感。如果说,在名城咏叹中,山水演奏着历史的交响,那么古老的民间歌舞就是经典的协奏曲。那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镜头:肇庆春节举行的民间艺术大巡游的场面。)

肇庆的民间艺术有民歌、民舞、民乐和戏曲等,其中民舞形式多样,尤其是动物舞,在全省的民舞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平时看不见的民间艺术,一到节庆,就会平地升腾,龙飞凤舞。

(镜头:七星岩牌坊广场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民间舞蹈。)

封开县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五马巡城舞》,宋朝末年就在大洲镇乡间流传,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舞蹈。表演时由5人扮成古时战将,各自骑着骏马,前有引马童子,后有宫灯罗伞,随着强烈的锣鼓节奏起舞、穿越,寓意戌边保国,防范入侵之敌。《五马巡城舞》2006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肇庆民间艺术汇演中获金奖;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洲镇曾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艺术‘五马巡城舞’之乡”。

(镜头:封开民间艺术《五马巡城》参加活动时的表演情景。)

 封开县另一独特的民间舞蹈《麒麟白马舞》,源自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已有500多年历史。表演时一男青年扮成状元骑白马,一女青年扮成状元夫人骑麒麟。该舞蹈有固定的队形和表演程序,人数在20左右。麒麟白马不断穿梭表演过程中,演唱着当地原汁原味山歌《麒麟白马曲》曲调,伴奏以大鼓、大镲、钹为主要乐器,喜庆热闹,不但把莫宣卿状元夫妇衣锦还乡的故事表现的活灵活现,还深刻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忠贞爱情和美好前途的追求和热爱。

《麒麟白马舞》曾多次参加过各种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镜头:封开《麒麟白马舞》参加活动演出时的情景。)

深藏在大山里200多年的“贵儿戏”,是珍贵的地方民间特有传统小剧种,清朝末年至今流行在怀集桥头镇一带。“贵儿戏”由多种民间舞蹈并加唱采茶戏构成。其特色是重铺陈故事,不讲究舞台陈设;唱腔单一,不用弦乐;人物众多,青少年为主。过去多由男孩反串小姐、丫环,现在由女孩的扮文武生。

(镜头:一队戏班的人员带着行头,行走在乡村的田埂上。)

“贵儿戏”是广东13个戏剧剧种之一。其曲为当地民间小调。乐器是锣鼓和唢呐。贵儿戏也是中国300多个地方稀有剧种之一,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流行剧目《阿兰卖猪》、《文公训侄》、《仁贵征东》等,编入《中国戏曲志•广东卷》。

(镜头:怀集桥头“贵儿戏”演出场景。)

从广西贺县传入怀集县下帅壮、瑶乡的《春牛舞》,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春牛舞》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群众喜闻乐见,不但在爱护耕牛上有一定教育意义,并且有艺术感染力。每逢佳节演出,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镜头:怀集下帅壮、瑶乡民族风情画面。)

  《春牛舞》以打击乐伴奏,主要道具有“春牛”和“犁”,一般是三个演员。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扮演农夫。表演时有情节。在农夫与“牛”一番交流舞蹈后,2或4个采茶姑娘上场,用壮族语言唱采茶歌,边跳边唱,场面欢乐。2009年,《春牛舞》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下帅乡春牛舞传承人马建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镜头:春节期间《春牛舞》在广场表演时的情景。)

作为原生态的“山狮舞”,也叫“舞山狮”,五百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广宁山区,每逢节庆村民们都舞动山狮助兴、祈福许愿。此艺术与武术紧密结合。民间艺人们配有八种兵器、八套大拳、八策,所谓“八策”就是八套大拳对打;“八种兵器”是: 藤碟、钩镰、凳、棍、双刀、单刀、挑、大刀。

(镜头:“广宁武术馆”的招牌。馆内陈列的各种武术兵器。)

“舞山狮”非常美,传统表演有多个套路。具体表演包含拜门、抢炮、读联、拜水敬祖等等。表演动作多变,上山、爬树、下山、走路、过桥都有不同的舞步造型,随着不同鼓乐的转换呈现不同的动作。表演者模仿猫的动作特征。“舞山狮”的乐器锣鼓套路分别有行路锣鼓、拜门锣鼓、打狮锣鼓、功夫锣鼓等。 “舞山狮”表演有剧情, 2008年列入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镜头:广宁“舞山狮”的表演过程。)

民间道具舞蹈《雄鸡舞》源于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明代初期已在当地广泛流传。相传明初播荫村人畜不旺,后来人们从一只雄鸡身上得到启迪,于是用竹篾、彩布扎成雄鸡模样,擂起鼓乐在村外围舞动一周,果然带来兴旺生活,从此祖辈都视雄鸡为吉祥之物,形成每逢春节或喜庆节日都舞雄鸡的习惯,寄寓对幸福美好的追求向往。雄鸡舞的传统道具、服装制作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富于艺术性。经过整理提高的雄鸡舞基本情节为:雄鸡报晓、雄鸡觅食、雄鸡嬉戏、雄鸡争斗、雄鸡归巢五部分。《雄鸡舞》是当地农村动物图腾崇拜的信仰体现,曾荣获岭南民间艺术汇演金奖。

(镜头;德庆《雄鸡舞》表演过程。)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蝴蝶舞》是德庆马圩历代相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道具舞蹈,主要体现庆丰收、祝昇平的内容。蝴蝶舞传统的表演内容有:花仙引蝶、扑翅起舞、雌雄追逐、双蝶道情、仙子戏蝶、蝶庆昇平。改舞蹈形式生动活泼,乐韵悠扬动听,神采翩翩,体现了蝴蝶欢快浪漫的情趣。    

 (镜头:德庆《蝴蝶舞》的表演过程。)

清道光年间出现的《龙鱼舞》,是流传于怀集县凤岗镇的龙凤村和怀城等地的传统舞蹈,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表演艺术。演出时1人举龙珠,1人举龙,2人举金鱼,2人举鲤鱼,2人举青衣鱼,1人举虾,1人举蚌,2人举日月灯,1人举幡旗,4人举彩旗。表达程式由"龙鱼出海"、"鱼嘴斗趣"、“金龙穿角"、"织壁"、"鱼跃龙门"、"龙鱼入海"等构成。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配有吹奏乐。演出服饰色调以红、黄相间。舞步由龙珠、龙鱼按锣鼓点节奏行跑马弓步,其余的鱼、虾、蚌同样按锣鼓节奏跑马弓步和跑走圆台步。《龙鱼舞》阵容庞大,表演壮观。

(镜头:怀集《龙鱼舞》参加活动时演出的情景。)

封开山歌历史悠久,遍及全县。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述:“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封开广大人民喜欢唱山歌。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就可演唱。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节奏自由 。

(镜头:人们在田间劳作的场面。)

封开山歌有泗科山歌、罗董山歌、封川山歌、南丰山歌等30多种类; 曲调主要有二友调、四平调、木鱼调、采茶调、喃仫调、吟诗调、看花调、花枝调等; 内容有:新娘歌、新郎歌、满月歌、鸾凤歌、白鹤歌、大话歌、界头歌等等。当地还有“斗歌” 习俗,尤其贺江两岸一带,青年男女都会利用对唱山歌来谈情说爱。每逢农闲或中秋节前后,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把船撑到贺江中心,在月白风清之下,通霄达旦地打对歌擂台。

(镜头:封开县举行山歌演唱活动的场面。)

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平定南粤,四会开始传唱民歌。“四会民歌”的特点是继承《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善用各种修辞,歌词多押韵合拍,唱起来朗朗上口。四会民歌主要靠民间口头流传。始见于文字记录、可查的有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的民歌。四会民歌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性较强,属于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镜头:四会县举办演出活动民歌表演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