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妙的石头
  • {{ play_currtime }} / 10:56

(主题音乐)

(镜头:高天,大地。一滴水,由远而近,切换成滚滚向东的西江。一点绿,由近而远,切换成巍峨连绵的北岭。大绿的底色上,一道雄伟的古建筑宋城墙。宋城墙红色的“朝天门”。推出片名“山水交响•名城咏叹”——话说肇庆)

孕育宝物是山水的使命,否则,岂不辜负了这片神圣的碧绿。

(镜头:宝月公园,满池荷花。)

在西江三峡的羚羊峡斧柯山的端溪一带,出现了一种名贵的石头,这石质特别幼嫩、细腻、滋润、坚实、严密,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砚之首端砚的原石“端砚石”。

(镜头:羚羊峡斧柯山。原始端砚石。)

文房四宝在传承优秀中华文化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房四宝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镜头: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

端砚唐代初年、或更早就开始出产,由于质优受到文人的青睐。中唐时,全国大考,适逢严冬,笔墨皆冰,唯独岭南考生所用砚台之墨不受影响。考官遂禀皇上,自此,端砚“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色不胫而走,誉满全唐。

(镜头:唐代考场画面。)

端砚实在是独特,因此朝廷下令列为贡品。

(镜头:古代宫廷。)

中国文化传统思想,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忍不拔精神品质冠以“滴水穿石”。端砚石的形成就好比滴水穿石一样,只不过是“亿年磨石”。据科学考证,端砚石属沉积岩,它的形成经过了4亿多年。当时肇庆一带以西是海洋,大量沉积物聚集在这一地带,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泥沙被河水带到滨海岸停下来,按比重和粒级大小依次堆积成层。

(镜头:大海,慢慢退下,大地隆起高山。)

从原始物质聚集到变成可以制作砚台的石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物质聚集阶段。多种有机元素的聚集,使得产生了紫、绿、白的端砚石。

(镜头:紫端砚石、绿端砚石、白端砚石。)

二、深埋成岩阶段。经历石灰纪、二叠纪、三叠纪等地质时代不间断连续下降沉积,沉积物内的压氧细菌使有机质腐烂分化,再经压缩结晶,形成砚石的青花、石眼、火捺、天青、鹧鸪斑、黄龙、翡翠纹、彩带、虫蛀、金星点、同心纹、五彩钉等石品花纹。

(镜头:青花、石眼、火捺、天青、鹧鸪斑、黄龙等石品花纹。)

三、褶皱隆起变质阶段。海水退出成为陆地,将泥盆纪等地层褶皱隆起成山,地壳受到强烈挤压,矿物重结晶,形成细脉。这个时候又有了砚石的蕉叶白、冻、冰纹、银线、玉带、玉点等石品花纹。

(镜头:蕉叶白、冻纹、银线、玉带等石品花纹。)

四、表生成岩阶段。这是物质又再重新聚集的作用阶段。水的作用和强氧化环境使砚石发生变化,增添形成新的砚石花纹,如鸲鹆眼、鸡眼、石皮、金线、铁线、玫瑰紫、铁捺、油涎光、朱砂钉等。

(镜头:鸲鹆眼、鸡眼、石皮、金线等石品花纹。)

尽管科学论证铸造了打开端砚之谜的钥匙,但人们还是觉得端砚太神异。世间居然有如此细腻的石头,石头上有如此逼真的纹路。如金线和银线,还有那石眼,简直就是活灵活现各种动物的眼睛:鱼的眼、鸡的眼、鸟的眼、松鼠的眼、猴子的眼、猫头鹰的眼,等等。众多石眼若出现在一方端砚上,更是珍奇,为群龙点睛,为百花添芯。

(镜头:端砚上的各类石眼。石眼当作花蕊图案的端砚。)

端砚石出自的名坑有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等。各坑出产的端溪砚石各有特点,因贵重而难得,古人在这方面有不少评价。

(镜头:展示各个名坑的石材及特色。)

端砚石品与石质有密切关系。如砚石中有“蕉叶白者”,必然会有火捺或兼有青花,这又是一个谜。这种石品的端砚,为优质砚材。

(镜头:展示有蕉叶白和火捺的石材。)

端砚石品繁多,除常见名贵的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火捺、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等,还有鸡血纹、鸡脚筋、白辉点等。清代潘次耕《端石砚赋》曰:“人惟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乌鸦。或孤标而双映,或三五而横斜,象台斗之可贵,惟明莹而最佳。”

(镜头:展示数方珍贵的成品端砚。)

一方珍贵的端砚问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始,到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构图、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几道工序。

(镜头:展示采石坑口、人工选料、雕刻、打磨、洗涤等工序。)

砚石坑不是一般的坑道,历代采石都是根据石脉走向,向深层采掘,往往会是狭缝处下凿,在没有机械化的古代,更是只能靠人工开采。坑道向下倾斜、低矮狭小、曲折蜿蜒,采石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匍匐爬行。

(镜头:古代砚工在坑道采石的画面。)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可见采石的艰辛,每一方上好的端砚,都渗透了采石人的血汗,旧时代,为采石丧失生命的砚石工比比皆是。只有了解这种劳动的付出,才会对端砚萌生发自内心的礼敬。

(镜头:古代砚工身背砚石爬出洞口的画面。)

被称为“诗鬼”的唐代大诗人李贺诗中有名句:“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镜头:一队砚工行走在山路上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