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白石村
  • {{ play_currtime }} / 10:44

(主题音乐)

(镜头:高天,大地。一滴水,由远而近,切换成滚滚向东的西江。一点绿,由近而远,切换成巍峨连绵的北岭。大绿的底色上,一道雄伟的古建筑宋城墙。宋城墙红色的“朝天门”。推出片名“山水交响•名城咏叹”——话说肇庆)

开凿砚石的道路曲折、蜿蜒、不平坦,端州石工“踏天”、“割云”不容易,这是一群艰辛、负重、忍耐、默默无闻的劳作人。

(镜头:一条两边长满杂草的弯曲的小路,向前延伸。)

在肇庆,还有一群同类的劳动者,那就是众多的制砚人,他们是把冰冷的石头变成珍贵工艺品之谜的系铃人和解铃人。

(镜头:一双手在凿石头。)

端砚在唐代就已经风靡,制砚人的踪迹自然也可追溯到唐以前,端砚能流传至今,除了本身的独特石品和不可替代优势外,最主要的就是一代一代坚贞不渝、锲而不舍的制砚人。

(镜头:一个人在雕刻端砚。)

千百年来,在端砚和端砚人身上发生过多少故事?可以说日有星点,月有星华,年有星晖,代有星芒。端砚的传人更是世世代代人才辈出,星光灿烂。

(镜头:一群人在雕刻端砚。)

从古到今,西江肇庆段均分布制砚人,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岸边的白石村。

(镜头:白石村口“白石村”三个字。)

位于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的白石村是千年古村落,面向北岭,背靠西江,东西畅通,往来便利。

(镜头:推白石村全貌。)

这个唐武德年间建立的村子原先并不叫此名。传说有一年西江上游数日暴雨,江水成洪,土筑的堤围岌岌可危,紧要关头,经水冲刷的堤围边竟然天降神助地出现三块巨大的白色石头,村民们连忙抬来大石,稳住即将倒塌的堤围,保住了村子。为纪念,村民将村子改名为“白石村”。如今三块白石依然矗立,守护着沧桑巨变的村庄。

(镜头:白石村边的堤围。村中三块大白石头。)

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白石村村民祖祖辈辈以砚为业,利用端溪烂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出产的砚石为原料生产端砚。白石村大部分家庭从事制砚以及与制砚有关的行业。是村由砚聚,还是砚因村旺,已无法考证,事实是白石村和端砚相依1300多年,从未分开过。这是白石村人的砚缘。

(镜头:白石村家庭制砚的情景。)

历史上自清王朝实施文化融合政策后,文学艺术多元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清朝文化,在此感召下,涌现出大批的文人与艺人,这个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白石村制砚达到鼎盛,一大批名师随着名砚应运而生,“端砚第一村”由此而来。

(镜头:白石村端砚技艺传承人制砚场面。)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白石村形成自己的制砚技艺。一方完整的砚台,由砚堂、砚池、砚边、砚岗、砚额等部分构成。其中砚堂是核心部位,砚池用于储存清水河墨汁。

(镜头:展示砚堂、砚池、砚边、砚岗、砚额等部位。)

“青灯黄卷,惟砚作田”。端砚是历代文人桌子上不可缺少的文宝和伴侣。而制砚的工匠们,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甚至用一生的执着与追求,为文人和士大夫们的文田耕耘创造出一方方成就丰硕果实的泉涌之地。

(镜头:书案。案头中间一方长方形的抄手砚,砚台上有一支毛笔。)

端砚,给白石村带来好运,使白石村名气越来越大。为了感恩,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村里要举行一个独特的重大祭祀活动,纪念石业先祖以及对白石村做出贡献的人。

(镜头:白石村祭祀活动场面。)

村中显赫地立着一块端砚石碑,上写“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此碑刻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文共1172字,记载着时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之洞路经端州,根据白石村人反映的情况,对端砚砚坑进行实地调查,做出让白石村人受惠的裁决,并严令当地官员不得私分或者私受砚石。白石村人感恩戴德,将判词刻制成碑,虔诚供奉。据悉,这是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镜头:白石村“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碑文。)

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端砚屡被掠夺,端砚业曾经出现萧条。雕刻制作一方砚短则数日、数月,长则数年、数十年。端砚珍贵,砚人不易。

(镜头:白石村旧景。)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端砚业不但迎来了新的曙光,而且打破制砚工艺世代传男不传女的守旧意识,妇女们也拿起了刻刀,走进了制砚的行列,为端砚技艺增添了艳丽缤纷的色彩。

(镜头:女性刻砚的场面。)

改革开放以来,制砚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白石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在制砚,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前房下,都堆满了砚石原料,厅堂里、院子里随时都能看见村民刻砚的情景。

(镜头:具有代表性的几户人家。家中堆放的砚石。)

以白石村为代表,肇庆更多人从事制砚业,不断涌现的一批批制砚人中,不乏大师级人物。

(镜头:几个大师级人物工作场景。女制砚大师工作场景。)

砚石有灵性,端砚人感谢上天的恩赐,感谢新时代,发扬工匠精神,迈开前进步伐,追逐奔涌洪流,用心、用情投入其中,在制砚的技艺内涵上不断提高,尤其在设计、构图、雕刻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各类形制、图案丰富多彩,日月山水、草木花石、禽鸟鱼虫、古今建筑、琴棋书画、人物故事,应有尽有,尽收砚中。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发达,端砚向着更规范、更专业、更高层次发展。

(镜头:大师个人端砚展厅中,紫、绿、白各种精美的端砚。)

端砚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亮点,中国政府把端砚作为礼品,赠送友好国家,受到赞扬,白石村百分之九十的订单来自日本。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人喜欢端庄、正方形、椭圆形的端砚。

(镜头:外国友人在白石村。)

2004年9月5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文房四宝特色区域荣誉称号授牌仪式,肇庆市获“中国砚都”称号,白石村获名“中国端砚文化村”。

(镜头:“中国砚都”证书特写。“中国端砚文化村”字样。)

同年底,中国端砚文化村标志性建筑“中国端砚展览馆”建成。馆内陈设的古今几百方名砚,均为罕见的珍品。

(镜头:中国端砚展览馆外貌。展厅内的大小端砚成品。)

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镜头:端砚文化村村口,锣鼓喧天,人们在舞狮子,场面热闹。)

古老的端砚,与其它中华技艺一起,走进新世纪的春天。如今,集诗、书、画、雕等艺术于一身的新时代的端砚,不仅拥有使用价值,还有观赏、艺术、收藏、装饰、交流、研究等价值。

(镜头:一群人走出端砚展览馆。一群人走进端砚展览馆。人们围在名贵的端砚前,相互交谈。)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端溪龙皇巨砚”,其长2.76米、宽2.16米、厚0.21米、重量达到2吨,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选入《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大全》,收藏于鼎湖山宝鼎园,泽福世人。

(镜头:鼎湖山宝鼎园,端溪龙皇巨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