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落的珍珠
  • {{ play_currtime }} / 12:45

(主题音乐)

(镜头:高天,大地。一滴水,由远而近,切换成滚滚向东的西江。一点绿,由近而远,切换成巍峨连绵的北岭。大绿的底色上,一道雄伟的古建筑宋城墙。宋城墙红色的“朝天门”。推出片名“山水交响•名城咏叹”——话说肇庆)

据考古发现,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就已有人类活动。大约五千年前,出现锄耕农业、家养业和制陶业。有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因此发展较早,成为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

(镜头:封开黄岩洞出土的文物。)

人类居住在一起,逐渐有了村落。村落,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群居形式存在着。受西江的恩泽,古代两岸的人民休养生息,薪火相传,建立起大大小小各类形式、具有自身特色的村庄。

(镜头:一个村子。村子边上涓涓细流的小河。)

虽然经历若干个世纪,以及若干世纪中所经历的灾荒、战乱,古老的村落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风雨中越发牢固,有些村落因年代久远会留下某种苍凉感,但正是透过迷茫的沧桑,才让人感觉到了岁月赋予的某种价值。

(镜头:某一村庄古老的房屋。屋顶、砖瓦。)

在大千世界里,它们也许很渺小,也许不富裕,但共同拥有渊远的美丽。那些美丽的古村落,就像撒落在田野上的珍珠,恒久、凝贞、润泽、闪光、灿烂。

(镜头:田野的远景,几个村庄星罗棋布同时出现。)

怀集县桥头镇的黑岩村,开启于西晋六年(公元17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因进村必需经过长达400多米的黝黑岩石洞而得名。

(镜头:怀集黑岩村全貌。)

这里的村民千百年靠举着火把穿越岩洞与外界沟通。村中住的农户多为梁姓和孔姓。传说他们的祖先无意中发现黑岩另一端别有天地:一个山间小盆地,四面峻秀,竹木丰茂,桃花盛开,流水潺潺。于是便在此开恳荒地,植果种粮,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山村。

(镜头:有人在洞里举着火把。)

岩中景物琳琅满目,奇石千姿百态,有“地下画廊”和“佛地洞天”的称誉。溶洞内虽伸手不见五指,却有一溪穿腹而流,步出东边洞口,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四周环绕高峻的石山,方圆二三里的地方自成天地,酷似陶翁《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景象,故黑岩村有“世外桃源”之称。如今村里仍保留着相当古老的语言和风俗,不大的村子里,可找出几位百岁老人,九十岁以上干农活的老人司空见惯,环境好,生态美,空气清新,“世外桃源”是长寿村。

(镜头:洞中奇石。洞外生态环境。有老人在田里干农活。)

在肇庆,长寿村并不稀奇,德庆县官圩镇的金林村也被称作长寿村。此村记载着从隋末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

(镜头:金林村全景。)

金林村突出的特点是水。它背靠大雾山,东靠吉岗河,西临金林河,双河环抱,村中大小池塘水渠错落,是典型的水乡。金林水乡除了水之外,是一个优势比较全面的古村落。远处青山绿水、良田美景,近处古层老宅、小桥流水,以及古祠堂群等,体现岭南水乡的清雅与淳朴 。

(镜头:金林村的几条河流,小桥流水。)

金林是全县最大的自然村,古代曾是一座小城。金林古城于明代兴建。村里城门多、古宅多、古祠堂多,透过古街店铺,如均兴杂货,永盛大米行、振兴洒坊、保平安药房等,可想象得出曾经的繁荣景象。

(镜头:具有代表性的古城门、古宅、古祠堂、古街的店铺。)

金林水乡地理形势奇特,"寿星、金龟、蝠、鹿、鹤"五山环绕村庄,有五山会局之势。村前八棵秀茂古榕,加上樟树、相思树、红棉树及稀有的菩提树,犹如绿色屏障横亘于村边。手工作坊是村中的另一个亮点。酿酒、做豆腐、腐竹、榨豆油,都离不开水。因此“水是金林水乡的金子”。

(镜头:金林水乡周围的环境。村前古榕,樟树、相思树、菩提树。酿酒、榨油作坊人工劳作场面。)

武垄村也是德庆县的一座古村落,距今有500多年历。武垄村地方特色浓厚,古镬耳屋、状元古桥、古祠堂、古榕、古井“五古并存”。

(镜头:武垄村全貌。古镬耳屋、状元古桥、古祠堂、古榕、古井。)

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佛手、玉桂、巴戟、柑桔、水稻,收获的季节到来,田野五颜六色、彩蝶纷飞,鸡鸭振翅,一派原生态的古典美。

(镜头:佛手、玉桂、巴戟、柑桔、水稻。)

武垄古村注入"生态、文明、时尚"新理念,民居立面造型独特,采用两户并山墙式,统一坐北向南的建设标准。每幢房屋前后间距6米,左右间距4米,道路通行,空间效果和采光、通风性能良好。外墙采用灰沙砖,屋顶青瓦灰墙,山墙保留传统民居镬耳状,并实行山墙、屋顶、地面立体绿化。

(镜头:改造的民居外部环境。)

室内房间、厅堂、杂物间、厨房、院子、卫生厕所等布局合理、一应俱全,屋顶还有仓库和大晒台。整个建筑表现出一种雅致朴实、简洁明快,既传承传统,又突出现代的新农村住宅风格。2005年,武垄村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成为广东省卫生村。原生态与现代美相结合,武垄村是古村落改造成功的典型例子。

(镜头:改造的民居内部环境。广东省卫生村的牌子。)

坐落在封开县罗董镇的杨池村,距今将近400年,被称为"岭南第一村"。 

(镜头:杨池村远景。)

杨池古村居民全部姓叶,村子建于曲径通幽,山环水抱的山坡上,整个村寨顺着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通风、取光、排水合理。

(镜头:杨池村近景。)

杨池村的建筑极具特色,"杨柳池塘"是迷人的景致。村寨共有60多间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或歇山顶、体现明清建筑风格的两进或三进房屋。

(镜头:杨柳池塘。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

杨池古村的"叶氏大宗祠"是杨池古民居的建筑精华,无论是木雕还是灰塑、壁画,都是岭南古建筑中非常罕见的装饰。3间厅房内,8根木制顶梁柱通体散发古木香味。据说,这8根梁柱是由8根杉木打造而成的,虽历经400年仍屹立不倒。广州市文物保护部门指出,岭南地方古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支撑主体古建筑的"檐柱",其整体均由一块石料打凿而成。而"檐柱"由木制成则是北方古建筑特色,这在岭南古建筑中十分罕见。

(镜头:叶氏大宗祠外部、内部特色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老钱庄里面记录着古村的历史与变迁。钱庄里保存的古老“验钞机”,是一个盘状木制工具,通过检验银币的厚度来检验其真伪。

(镜头:杨池村老钱庄古老的验钞机。)

杨池村不大,却有锄经、景公、均䘵、晋公四个书室。据《叶家族谱》和龙塘学社记载,历史上的杨池村曾出过12名监生,3名庠生,2名增生,2名贡生,1名拔贡,1名廪生,1名文林郎,以及3名封川县长,2名国大代表、1名飞行员及1名将军。

(镜头:锄经、景公、均䘵、晋公四个书室。)

高要区回龙镇的黎槎村。已有700多年历史。由于该村没有水利堤防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到了南宋时期,村民们将房屋建于山腰上。因该山岗形体似凤,故又名“凤岗”。凤必朝阳,村民们都选择东面或东南面进行居住。

(镜头:高要黎槎村高空远景。)

黎槎古村的特点是呈八卦形状,布局精巧,围绕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的八种基本图形布局,亦称八卦,即“-”和“--”的符号,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圆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玄机重重。

(镜头:黎槎村的内部结构。村中心高处的八卦图)

整个古村呈大围屋形状,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圆形,周边是圆形的护村池塘与环村大道,仅有南北两个出口与外界陆路相通。圆形的古村建有10座古朴典雅的门楼,每一座门楼代表一个坊,也就是一个族。每座门楼皆以儒家文化里仁思想命名,分别是仁和里、遂愿里、兴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顺里、毓秀里、仁华里、遂德坊,俗称“九里一坊”。

(镜头:圆形的护村池塘。“九里一坊”的门楼、字样。)